博物馆里的元宵节

发表日期:









《 青 玉 案 · 元 夕 》

宋·辛弃疾
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
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
双调六十七个字,辞藻华丽,将元宵节的盛况栩栩如生地铺陈开来。

元宵节,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


一、元宵节传说


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来历,自古至今有各种各样的传说,其中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。

1

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“平吕氏之乱”而设。汉文帝(前179—前157年)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在古代,夜同宵,正月又称元月,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,这一夜就叫元宵。


2

传说元宵节是根据道教“三元”的说法,元宵节又称“上元节”,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。《岁时杂记》中有记载,因循道教的陈规,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为下元节,合称“三元”。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说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,并以三元配三官,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,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,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。这样,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。南宋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说:“正月十五日元夕节,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。”故上元节要燃灯。


3

第三个传说是元宵节起源于“火把节”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,希望减轻虫害,祈祷获得好收成。直到今天,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,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。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。


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隋、唐、宋以来,更是盛极一时。

二、元宵节习俗

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,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、扩展的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才一天,到唐代已为三天,宋代则长达五天,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,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,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。

至清代,除了看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外又增加了 舞龙、 舞狮、 跑旱船、 踩高跷、 扭秧歌等“百戏”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。

三、馆内活动

元宵已至,春意几许。2023年是癸卯年(兔年),2月5日,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特别举办“迎新春 闹元宵”主题活动。来参加的游客们听科普、猜灯谜、做花灯、吃元宵,好一副元宵节欢乐景象!






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,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博物馆相结合,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,更是在活动中传播了传统文化知识,发扬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,从而让文化的力量真正地传递到青少年的身心之中。